ISO9001成功贯标的关键因素
1、强调管理层的介入,明确制订质量方针及目标,并通过定期的管理评审达到了解公司的内部体系运作情况,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体系处于良好的运作状态的目的。
2、强调纠正及预防措施,消除产生不合格或不合格的潜在原因, 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从而降低成本。
3、强调不断的审核及监督,达到对企业的管理及运作不断地修正 及改良的目的。
4、强调全体员工的参与及培训,确保员工的素质满足工作的要求,并使每一个员工有较强的质量意识。
5、强调文化管理,以保证管理系统运行的正规性,连续性。如果企业有效地执行这一管理标准,就能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降低生产或服务)成本,建立客户对企业的信心,提高经济效 益,终大大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设备控制点与控制点的一致性
有些组织的设备部门为加强设备管理,针对重点设备设置控制点,这样做是无可非议的,但凡列人过程控制点的设备一般均应列入设备控制点,而且应把过程控制中对设备的控制内容都列人设备控制点内。后者的控制内容当然还可根据设备管理的要求,增加有关内容,但必须包括过程控制点对设备的控制内容,这样才能保证过程质量控制的完整性。
控制点的分级管理问题
有些组织对控制点实行分级管理,将之分为总厂、分厂和车间三级管理,这样做是出于管理上的需要,由相应级别对控制点分别进行检查和考核。但无论哪一级控制点,均应按照控制点设置原则和控制要求、方法设置控制点控制因素,保证结果,检测结果,调整因素。它们之间的差别仅是由不同的级别进行考核,而不是要求的高低和内容粗细的不同。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至少三个月(部分特殊的行业至少要六个月以上)之后,就可以向ISO9000认证机构提出认证申请,申请材料包括:
1、认证申请书;iso9000认证机构向认证合格企业颁体系认证书,在相关网站进行公告,并同时上报认监委网站。
2、有效版本的管理体系文件(手册、程序文件等);为了有效和高效的管理组织,各级人员得到尊重并参与其中是较其重要的。通过表彰、授权和提高能力,促进在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过程中的全员参与。
3、企业简介、组织机构图、产品工艺流程。
ISO9001体系认证:设置质量控制点的注意事项
关于在检测点上设置控制点的问题
有些产品在其工艺流程中设有检测点,用以检查产品质量特性是否达到设计一要求但有些组织把检测点一律当成控制点,这种作法是否合适还要做具体分析。
一般说来,产品流到检测点时,其质量特性早已形成而检测点又无法控制影响质量的因素,只能判定产品质量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将该检测点当成控制点,实际上无法进行过程控制,这样设置控制点是不正确的。
但在下述情况下,也可在检测点上设置控制点:
①在形成产品质量特性的过程上无法判断该质量特性的实际水平,而只能在其后的检测过程上判断时,可在该检测点上设置控制点,但必须同时建立直接的信息反馈渠道,将两者通过“热线”联系起来,以便把检测结果及时地反馈给形成该质量特性的过程,由该过程利用这些信息,采取措施,控制与调整因素,保证使之经常处于稳定状态。
例如,散热器的漏水率是其重要的质量特性,但是否漏水决定于芯子的烘焊,主片浸焊,上、下水室分总成焊接以及散热器总成焊接这五道焊接过程而这些过程的产品质量好坏都不易在本过程上发现,只能在其后的总成试验(试漏过程)上才能做出判断。在试漏过程上设置控制点,虽然不能直接控制影响因素,但可提供散热器是否漏水的部位和频率的信息,然后通过直接的“热线”将这些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各有关焊接过程,使责任者掌握本过程产品质量的优劣,并通过统计的定量分析,找出影响焊接质量的主要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调整和控制有关因素,使产品质量处于稳定状态,这样也可达到过程质量控制的目的
②在产品质量特性是在手工操作的过程形成的情况下,也可在检测点上设置控制点。
例如,蓄电池的装配一般是用手工装配的,装配后另设检测点,检查是否出现反较、短路、断路等缺陷。在手工装配的条件下,影响产品质量的主导性因素是人的因素,而其他因素则常常不是主要的。但人是难控制的因素,除制定作业指导书,严格工艺纪律,加强培训,提高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以外,几乎别无他法。另一方面,装配时操作者却无法自行判断其装配质量的好坏。而要控制人的操作质量,就必须依据装配后检测点所反馈的质量信息,由操作者进行自我控制,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能在装配过程与检测点之间设置直接的信息反馈渠道,就可在该检测点设置控制点。
③有些检测点由于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比较复杂,为控制检测质量,对影响检测精度的诸因素也分别建立控制项目。此种情况下,该检测点也可设置控制点。但过程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产品质量,若能将检测点所得检测结果与形成该质量特性的前面的过程通过信息反馈渠道联系起来,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