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效的质量体系应满足顾客和组织内部双方的需要和利益。
即对顾客而言,需要组织能具备交付期望的质量,并能持续保持该质量的能力;对组织而言,在经营上以适宜的成本,达到并保持所期望的质量。即满足顾客的需要和期望,又保护组织的利益。
定期评价质量体系。
其目的是确保各项质量活动的实施及其结果符合计划安排,确保质量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评价时,必须对每一个被评价的过程提出如下三个基本问题:
A、过程是否被确定?过程程序是否恰当地形成文件?
B、过程是否被充分展开并按文件要求贯彻实施?
C、在提供预期结果方面,过程是否有效?
七、搞好质量管理关键在。——组织的管理者在质量管理方面应做好下面五件事:
A、确定质量方针。由负有执行职责的管理者规定质量方针,包括质量目标和对质量的承诺。
B、确定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C、配备资源。包括财力、物力(其中包括人力)。
D、*一名管理者代表负责质量体系。
E、负责管理评审。达到确保质量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设备控制点与控制点的一致性
有些组织的设备部门为加强设备管理,针对重点设备设置控制点,这样做是无可非议的,但凡列人过程控制点的设备一般均应列入设备控制点,而且应把过程控制中对设备的控制内容都列人设备控制点内。后者的控制内容当然还可根据设备管理的要求,增加有关内容,但必须包括过程控制点对设备的控制内容,这样才能保证过程质量控制的完整性。
控制点的分级管理问题
有些组织对控制点实行分级管理,将之分为总厂、分厂和车间三级管理,这样做是出于管理上的需要,由相应级别对控制点分别进行检查和考核。但无论哪一级控制点,均应按照控制点设置原则和控制要求、方法设置控制点控制因素,保证结果,检测结果,调整因素。它们之间的差别仅是由不同的级别进行考核,而不是要求的高低和内容粗细的不同。
iso9000:2015认证对绩效有哪些要求?
1. 要求确定绩效指标
2. 报告绩效是组织内部各层级的一项重要职责
3. 变更的目的是保持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绩效
4. 工作人员应有绩效意识和能力
5. 形成和沟通绩效数据
6. 绩效评价
2015版标准“9 绩效评价”作为一个单独构成的章节,更显示出2015版标准对于绩效的重视。“9.3 管理评审”条款给出了质量管理体系绩效信息所包括的趋势和信息,即:
控制点上控制因素与控制结果的关系,有人认为,控制点的工作内唇就是控制影响质量的因素,由过去的管“结果”转变为管“原因”。也有人认为,控制点上设置了控制图就达到了控制目的。这两种看法都不够全面。
在控制点上,要通过控制因素来保证结果(产品质量),为此要确定相应的控制项目及其标准(允许值)、检查间隔及执行者,以便保证产品质量和保持其稳定性。但是,控制因素也不是万无一失的,例如:
①确定的控制项目,由于受到人的认识水平的限制,有时不见得能保证正确;
②控制项目是依靠人来执行的,而对人的控制常常没有可靠的保证;
③存在着外界变动因素的干扰。
所以,有时虽然似乎已经按规定控制了因素,但仍有可能出现失控现象。为防止出现此种情况,故一般在控制点上还应设置控制用图表。例如控制图、数据记录表、“三自三检”(即自检、自分、自作标记和自检、互检、专检)表、抽样检查记录等,利用这些图表所反映的结果来确认因素有无失控现象,监视因素的控制效果,一但发现失控,就可及时采取措施纠正。控制点的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是控制因素,保证结果;二是检测结果,控制因素。这两手都有了,才能达到过程控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