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质量管理,有利于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增强顾客满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社会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仅靠使用者的有限知识和条件,很难判断产品是否符合要求。然而,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投入资源,聘请外部咨询机构,编写大量文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后,往往发现企业中之前存在的问题仍然同样存在,那些体系文件大部分被束之高阁,除了获得了一张证书外,并未看到通过ISO9000认证带来的收益,因此深感失望。
总结了一下质量认证能给企业带来如下好处:
1、企业的源配置,降低质量的成本,提高一些经济效益与生产效率。
2、客户对企业重复的检查评定,减轻了企业负担。
3、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的销售量,增加客户对企业的信任,提高合同履约率。
4、国际市场通行证,实现和国际接轨,打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
5、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员工素质。
6、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强了企业在市场的竞争能力。
设备控制点与控制点的一致性
有些组织的设备部门为加强设备管理,针对重点设备设置控制点,这样做是无可非议的,但凡列人过程控制点的设备一般均应列入设备控制点,而且应把过程控制中对设备的控制内容都列人设备控制点内。后者的控制内容当然还可根据设备管理的要求,增加有关内容,但必须包括过程控制点对设备的控制内容,这样才能保证过程质量控制的完整性。
控制点的分级管理问题
有些组织对控制点实行分级管理,将之分为总厂、分厂和车间三级管理,这样做是出于管理上的需要,由相应级别对控制点分别进行检查和考核。但无论哪一级控制点,均应按照控制点设置原则和控制要求、方法设置控制点控制因素,保证结果,检测结果,调整因素。它们之间的差别仅是由不同的级别进行考核,而不是要求的高低和内容粗细的不同。
非控制点的质量控制问题,控制点是生产和服务过程中重点控制的对象,但对于非控制点并不是不管不问。只是对于控制点应按过程控制的方法进行严格管理,而对非控制点则可按一般常规的办法进行管理。
“重点”和“一般”也是相对的。当“一般”(即非控制点)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或不稳定时,则可转化为“重点”,列为控制点。
不同生产类型的控制点
控制点的概念既适应于大批量生产,也适应于单件小批量生产。但两者在检查方法和控制手段上有所不同。如对于大批量生产,其检查方法可采用抽样检查方法,其过程控制方法可采用控制图等;而成批生产则可采用单值 x 控制图。单件小批生产则只能采用全数检查的方法,其过程控制则可严格按过程控制文件,对操作方法、工艺参数、设备、工装等进行控制,一般不必使用控制图。
质量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并实施文件化的质量体系。
质量管理是在整个质量体系中运作的,所以实施质量管理必须建立质量体系。ISO9000族认为,质量体系是有影响的系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检查性。要求一个组织所建立的质量体系应形成文件并加以保持。典型质量体系文件的构成分为三个层次,即质量手册、质量体系程序和其它质量文件。质量手册是按组织规定的质量方针和适用的ISO9000族标准描述质量体系的文件。质量手册可以包括质量体系程序,也可以指出质量体系程序在何处进行规定。质量体系程序是为了控制每个过程质量,对如何进行各项质量活动规定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是有关职能部门使用的文件。其它质量文件包括作业指导书、报告、表格等,是工作者使用的更加详细的作业文件。对质量体系文件内容的基本要求是:该做的要写到,写到的要做到,做的结果要有记录,即写所需,做所写,记所做的九字真言。
持续的质量改进:质量改进是一个重要的质量体系要素,GB/T19004.1标准规定,当实施质量体系时,组织的管理者应确保其质量体系能够推动和促进持续的质量改进。质量改进包括产品质量改进和工作质量改进。争取使顾客满意和实现持续的质量改进应是组织各级管理者追求的永恒目标。没有质量改进的质量体系只能维持质量。质量改进旨在提高质量。质量改进通过改进过程来实现,是一种以追求更高的过程效益和效率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