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9000标准是一系统性的标准,涉及的范围、内容广泛,且强调对各部门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划分、计划和协调,而使企业能有效地、有秩序地开展给各项活动,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ISO9001标准体系是ISO9000族质量保证模式标准之一,用于合同环境下的外部质量保证。可作为供方质量保证工作的依据,也是评价供方质量体系的依据。
ISO9001标准体系认证可作为企业申请ISO9000族质量体系认证的依据。
ISO9001标准体系是开发/设计、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用于供方保证 在开发、设计、生产、安装和服务各个阶段符合规定要求的情况。
ISO9001标准体系对质量保证的要求全,要求提供质量体系要素的证据多。从合同评审开始到终的售后服务。要求提供全过程严格控制的依 据。
ISO9001标准体系要求供方贯彻"预防为主、检验把关相结合"的原则,健全质量 体系,有完整的质量体系文件,并确保其有效
非控制点的质量控制问题,控制点是生产和服务过程中重点控制的对象,但对于非控制点并不是不管不问。只是对于控制点应按过程控制的方法进行严格管理,而对非控制点则可按一般常规的办法进行管理。
“重点”和“一般”也是相对的。当“一般”(即非控制点)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或不稳定时,则可转化为“重点”,列为控制点。
不同生产类型的控制点
控制点的概念既适应于大批量生产,也适应于单件小批量生产。但两者在检查方法和控制手段上有所不同。如对于大批量生产,其检查方法可采用抽样检查方法,其过程控制方法可采用控制图等;而成批生产则可采用单值 x 控制图。单件小批生产则只能采用全数检查的方法,其过程控制则可严格按过程控制文件,对操作方法、工艺参数、设备、工装等进行控制,一般不必使用控制图。
设备控制点与控制点的一致性
有些组织的设备部门为加强设备管理,针对重点设备设置控制点,这样做是无可非议的,但凡列人过程控制点的设备一般均应列入设备控制点,而且应把过程控制中对设备的控制内容都列人设备控制点内。后者的控制内容当然还可根据设备管理的要求,增加有关内容,但必须包括过程控制点对设备的控制内容,这样才能保证过程质量控制的完整性。
控制点的分级管理问题
有些组织对控制点实行分级管理,将之分为总厂、分厂和车间三级管理,这样做是出于管理上的需要,由相应级别对控制点分别进行检查和考核。但无论哪一级控制点,均应按照控制点设置原则和控制要求、方法设置控制点控制因素,保证结果,检测结果,调整因素。它们之间的差别仅是由不同的级别进行考核,而不是要求的高低和内容粗细的不同。
ISO9000标准的基本要求
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单纯依靠检验只不过是从生产的产品中挑出合格的产品。这就不可能以成本持续稳定地生产合格品。
一个组织所建立和实施的质量体系,应能满足组织规定的质量目标。确保影响产品质量的技术、管理和人的因素处于受控状态。无论是硬件、软件、流程性材料还是服务,所有的控制应针对减少、消除不合格,尤其是预防不合格。这是ISO9000族的基本指导思想,具体地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控制所有过程的质量。
ISO9000族标准是建立在“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这样一种认识基础上的。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就是通过对组织内各种过程进行管理来实现的,这是ISO9000族关于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当一个组织为了实施质量体系而进行质量体系策划时,首要的是结合本组织的具体情况确定应有哪些过程,然后分析每一个过程需要开展的质量活动,确定应采取的有效的控制措施和方法。
二、控制过程的出发点是预防不合格。
在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阶段,从初的识别市场需求到终满足要求的所有过程的控制都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例如:
---控制市场调研和营销的质量,在准确地确定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开发新产品,防止盲目开发而造成不适合市场需要而滞销,浪费人力、物力。---控制设计过程的质量。通过开展设计评审、设计验证、设计确认等活动,确保设计输出满足输入要求,确保产品符合使用者的需求。防止因设计质量问题,造成产品质量先天性的不合格和缺陷,或者给以后的过程造成损失。
---控制采购的质量。选择合格的供货单位并控制其供货质量,确保生产产品所需的原材料、外购件、协作件等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防止使用不合格外购产品而影响成品质量。
---控制生产过程的质量。确定并执行适宜的生产方法,使用适宜的设备,保持设备正常工作能力和所需的工作环境,控制影响质量的参数和人员技能,确保制造符合设计规定的质量要求,防止不合格品的生产。
---控制检验和试验。按质量计划和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防止不合格的外购产品投入生产,防止将不合格的工序产品转入下道工序,防止将不合格的成品交付给顾客。
---控制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在所有这些环节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产品,防止损坏和变质。
---控制检验、测量和实验设备的质量,确保使用合格的检测手段进行检验和试验,确保检验和试验结果的有效性,防止因检测手段不合格造成对产品质量不正确的判定。
---控制文件和资料,确保所有的场所使用的文件和资料都是现行有效的,防止使用过时或作废的文件,造成产品或质量体系要素的不合格。
---纠正和预防措施。当发生不合格(包括产品的或质量体系的)或顾客投诉时,即应查明原因,针对原因采取纠正措施以防止问题的再发生。还应通过各种质量信息的分析,主动地发现潜在的问题,防止问题的出现,从而改进产品的质量。
---全员培训,对所有从事对质量有影响的工作人员都进行培训,确保他们能胜任本岗位的工作,防止因知识或技能的不足,造成产品或质量体系的不合格。